1949-1999上海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  黑白照着色对比效果欣赏

你不能拥有现实,但你可以拥有影像(以及被影像拥有)

                                                      ——苏姗 桑塔格

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犹如一个匆匆的过客。它的命运短暂而多舛。以上海为例,第一家商业照相馆出现在19世纪中叶;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进入发展与成熟的繁华期,其间不过短短三四十年;随即而来的十年“文革”几乎扼杀了照相馆对人像艺术的追求;至80年代,照相馆人像摄影再度复兴,然而也仅仅十年,数码照相机迅速普及的大潮卷走了它原先不可替代的优势;90年代之后,照相馆走向衰退,如今只留存少数拥有历史品牌的老字号,但艺术创作意义上的人像摄影已经并非主业。纵观前后,照相馆人像艺术在中国出现约150年左右。它始终像是一个被正统艺术不屑一顾的弃儿。因为商业化,因为讲究技术布置,正式的摄影史中没有照相馆的地位,拿着金奖银奖的摄影家们瞧不起它。甚至在很长的时期里,照相馆里的摄影师根本不属于所谓的“文艺战线”,他们的人像作品基本上被剔除在艺术范畴之外。直至今日,仍有人认为照相馆的摄影不值一提。由此,学术层面上的照相馆人像摄影研究,成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片空白。随着老摄影师们渐渐离去,关于照相馆摄影的记忆正在从历史中消失,抢救、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可以说已经刻不容缓。对摄影美学有着深刻研究和杰出贡献的美国学者苏姗桑塔格这样写道:“稚拙或商业摄影或仅仅是实用摄影,在本质上与最有天赋的专业摄影师从事的摄影并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其有趣,其形式上的复杂,其对摄影的独特力量的表现”并不逊色于那些摄影艺术家。今天,在跳出了简单思维的时代,我们应该对中国照相馆的人像摄影艺术给予公正的认识和学术的评述了。上海的照相馆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范本。众多各具风格的名店,技术上的精湛和成熟,与都市时尚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上海照相馆的影响力几乎贯穿了整部中国照相馆历史,辐射到全国所有城市的照相馆。当我们深入其中,发现照相馆人像摄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它自己的丰富,当然也有着它的局限。它曾经是社会大众接触和享用摄影艺术的唯一途径。它为社会变迁史奉献了弥足珍贵的极其丰盛的图像文献。这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的是旖旎的背影,绰约的风情。

殷孟珍早期作品

    

     谢荣生作品


岑永生作品

  吴兆华60年代作品

   吴兆华80年代作品

谢荣生作品 《著名电影艺术家陈述》 1985年

分享 :